期貨或股票交易為什么那么難,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它和傳統(tǒng)技藝的精進方向是背道而馳的。比如學畫畫,前三五年或者十年八年的要掌握各種基本的技術,在這個過程中是增加知識,是“為學日增”的過程,即使成不了名家大師級的人物,起碼可以做個畫匠吧。 而期貨交易,當然也要前面好幾年為學日增的階段,但要想穩(wěn)定盈利,必須走完“為道日減”的下半截路,因為人面對市場類似大象背上的螞蟻,除了徹底順應它,別無出路。徹底順應市場,必須要徹底清除自己內心的想法,保持內心的無思,但又不是像一個剛看到圖表的人的那種無知,對交易一無所知的門外漢,大腦是空白,專業(yè)人員要形成大腦的空無,二者區(qū)別巨大。交易幾年之后,人思維形成定勢了,要清除它非常困難,這就形成了巨大的障礙,增,還有個套路,減,就很難體會了。 一個極佳的交易心理:歸零心態(tài) 在0上,起那么一點點的1 但再難,也有辦法。我們面對市場的時候,看到的電腦屏幕上漲跌起伏的市場曲線,很自然地就想知道影響市場行情的基本面因素是什么,結果就陷進了非常復雜的基本面研究中去了,而且常常吃力不討好,基本面因素太復雜了,一般人的信息收集和處理能力遠遠不夠。 這樣我們必須從對基本面分析的漩渦里,回頭轉向自身。因此,對市場的認識,我給出第一個公設:市場是人心的集合。通過這個公設,可以先把影響行情的供需關系和基本面因素擱置起來,轉向觀察承載基本面動力的人心欲望和資金倉量的變化,這個距離交易者更近一步了,就可以合法地轉向了圖表分析。如此,基本面因素引起的交易困惑壓力,就被拿掉了。 面對某個市場的行情圖表,往左邊看,一覽無余,往右邊看,一臉糊涂。我再給出市場認識的第二大公設:市場是自由的。市場先生作為市場多空雙方的代表者,他的行為是自由的,理論上的行情走勢,只會受到以連續(xù)漲跌停板為邊界的限制,即未來的行情是在一個可能性域中運行的。這樣就要求,交易者對市場未來的走勢必須閉口不言,單根k線是市場自己畫出來的,有點類似像德州撲克的發(fā)牌。這樣,對于市場未來的漲跌判斷,也可以放棄了,固執(zhí)自己的看漲看跌的觀點失去意義。既然無意義,那么還替市場瞎操心干什么。 如果未來的行情走勢我們無話語權,那么對于歷史圖表呢?你的確可以根據技術工具,給歷史圖表的走勢分類定性,但是僅此而已,到此止步。技術工具只能成功測量已經存在的歷史圖表,未來還不存在呢,它怎么能測量呢?未來是技術工具的禁區(qū),那個禁區(qū)是獨屬于市場本尊的。 絕不能把任何的歷史規(guī)律必然性地推測到未來,因為歷史規(guī)律在歸納法里,歸納出來的東西永遠不能下一次有效。當你強行依據歷史圖表推測、預期未來的時候,你和市場就分裂成對立的能看和被看,這樣只能玩概率了,不能夠真正建立人與市場間如魚順水流一樣的融合關系了。 進一步地,給出市場認識的第三條公設:市場是變化的。這就說明未來的行情不會是歷史的簡單重復,所有的歷史經驗和模式都不能執(zhí)著,你堅持一個歷史的經驗去推測未來,注定要失望的。這就抽掉了個人對歷史和當下圖表特征判斷市場將來漲跌的合理性,不管你的分析多牛,將來都會因為市場的變化而失效了,而且市場該怎么走就怎么走,并不理會你。 這三條公設,一旦你承認它們,則人面對市場時,不但基本面的困惑拿掉了,而且未來行情怎么走也不需要你瞎操心了,還推論出交易者對歷史和當下圖表的規(guī)律過于固執(zhí),是毫無必要的。歷史和當下充其量是交易的起點,入場之后,它們就沒什么大用處了。那么,通過三條公設,人立在市場的行情走勢面前時,只能緘默不言了,變成唯有順應市場的追隨者。 人此時對市場走勢的任何思考都是多余的,只需像鏡子照物一樣,用眼看一下當下行情的事實強弱方向,然后選擇參與不參與就行了。這樣以人的閉口不言為標志,不就把交易從外拉回到了自己身上了嗎?此時的人是0思維的。 然而,所謂的無心,是對市場行情的演化,無需任何心思去判斷它,思維回歸到0是人對市場行情的讓位,把行情管的事情歸還給市場,我個人就不要干涉它了。交易是一種由內而外的實實在在的動作行為,對交易策略研究是需要徹底深思熟慮的。如何連策略規(guī)則都懶得花心思去設計,那你怎么去交易呢。 所以,必須在看到市場時的內心空無的0思維上,在對未來無思不言的基礎上,還必須起心動念,再次升起自己的交易欲望,去籌謀策劃,交易策略的設計是需要用心的地方,這是從0到1的過程。有人質疑這種想法操作上是不是可能的,你玩一下德州撲克就知道了,幾乎沒人能猜中下一張牌是什么,但是某些高手依然可以正常玩并獲勝。 歸零不是為了忘卻經驗教訓,而是為了甩掉包袱,冷靜客觀的面對市場。畢竟,心態(tài)平和才可能帶來富足人生。 責任編輯:翁建平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yfjjl6v.cn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洪周璐
電話:15179330356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七禾網 | 沈良宏觀 | 七禾調研 | 價值投資君 |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 七禾網APP蘋果 | 七禾網投顧平臺 | 傅海棠自媒體 | 沈良自媒體 |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