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背景下的化工行業(yè) 碳中和無疑是近期資本市場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之一。實際上,我國減碳目標的提出與落地并非突然襲擊,而是經歷了不斷的推進過程。“達峰”不是一蹴而就,“中和”更非一日之寒。2009年我國就首次提出2020年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量化目標。從強度目標到總量目標,從達峰再到凈零,減排目標向更高難度的演進見證了我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長期且持續(xù)的投入。2020年9月,總書記在第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我國力爭2030年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目標。這不僅是中國肩負大國責任實現應對氣候變化雄心目標并引領全球氣候治理的莊嚴承諾,更加會對國內產業(yè)的發(fā)展趨勢及投資邏輯產生深遠的影響。碳中和對包括新能源在內的新興產業(yè)的利好簡單易懂,但對于傳統行業(yè)的影響卻難以一概而論,尤其是對化工這種傳統意義上的高耗能行業(yè),市場將其解讀為又一輪的供給側改革,但“改革”的對象究竟是誰?尤其是近期內蒙古宣布除部分豁免項目外“十四五”期間不再新批現代煤化工項目,更加劇了市場對化工行業(yè)尤其是煤化工行業(yè)未來的擔憂。我們認為,化工行業(yè)碳排放的特點可以總結為:1)排放總量有限但強度突出。2)煤化工過程排放的壓力較大,但提前布局提效和減排的龍頭企業(yè)具有充足的生存空間以及發(fā)展主動權。 化工碳排放特點及核算方法 目前我國二氧化碳年排放量達到100億噸,化工行業(yè)(石油加工及煉焦業(yè)與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yè))的碳排放量不到5億噸,遠小于電力、鋼鐵、水泥等排放大頭,也就是說從總量看化工并非首當其沖的行業(yè)。但從強度看,化工的單位收入碳排放量高于工業(yè)行業(yè)平均水平;且不同區(qū)域由于經濟結構、能源結構及發(fā)展水平的不同,面臨差異化的壓力,使得化工行業(yè)在部分地區(qū)可能會面臨來自碳排放的發(fā)展桎梏。 2.1 排放總量有限 首先,從全社會碳排放總量看,19年全球二氧化碳排放總量達342億噸,我國排放量達98億噸。我國碳排放占比隨著中國的經濟發(fā)展同步提升,尤其是加入WTO之后排放量增速出現拐點,通過深度參與國際分工承接了全球碳排放的轉移。過去十年,全球碳排放量復合增速為1.4%,而國內增速為2.5%,快于全球平均水平。目前我國占全球排放量近30%,已成為全球碳排放量最大的國家。我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消除貧困的壯舉和成就有目共睹,然而碳排放的議題一直是中國與西方發(fā)達國家在未來發(fā)展權問題上角力的重點。在這一背景下,我國主動提出達峰和凈零,把握氣候治理主動權的必要性和前瞻性就顯而易見了。 從碳排放產生的機理可將排放大致分為兩類:能源相關排放和工業(yè)過程排放。前者比較好理解,主要就是化石能源直接燃燒造成的碳排放,根據核算邊界的不同也會包含購入電力、熱力的排放;后者則與能源消耗無關,而是特定的化學反應產生的排放,比如水泥玻璃生產過程中石灰石分解散逸、金屬冶煉、合成氣變換制氫等,其中水泥生產的過程排放占我國總工業(yè)過程排放的75%左右。 那么從我國碳排放的一次來源看,煤炭占據了75%的份額,其次是石油、過程排放以及天然氣。而一次能源消費結構來看,煤炭占比僅為58%,說明煤炭單位排放強度也高于一次能源的平均水平。我國“富煤少油缺氣”的資源現狀以及煤炭的高單位排放量,導致了煤炭下游行業(yè)成為我國減碳工作的關注重點。 我們基于學術界具有較高權威性的CEADS數據庫對國內分部門排放結構進行分析,原始數據包含47個國民經濟行業(yè),17項化石能源燃燒排放和1項過程排放。值得一提的是,對于過程排放,CEADS數據庫僅考慮水泥生產相關的排放,而化石能源投入轉化帶來的過程排放則主要計入了能源相關。從產生碳排放的終端部門來看,17年我國工業(yè)部門(不含電力和熱力部門)的碳排放量為36.7億噸,占總排放量的39%,是繼電力和熱力領域外的第二大碳排放行業(yè)。進一步在工業(yè)部門內部,化工(石油加工及煉焦業(yè)+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yè))的碳排放量約為4億噸,僅占到工業(yè)總排放量的10.2%,占國內總排放量的4%。工業(yè)領域中的碳排放主要還是來自于非金屬礦物及黑色金屬冶煉,直接占到了工業(yè)碳排放總量的78%,國內碳排放總量的30%。 同時結合碳排放的能源結構和消費下游來看,煤炭消費作為碳排放的主力,其能源消費的73%用于電力和鋼鐵用途,化工消費僅占8%。而化工在原油和天然氣下游消費結構中的占比分別是49%和10%。因此,從全國維度下的排放總量及占比看,化工行業(yè)的排放貢獻非常有限。 2.2 排放強度突出 雖然從全國維度看,化工行業(yè)的碳排放總量貢獻不大,但在區(qū)域層面由于地區(qū)經濟結構、能源結構及發(fā)展水平的不同依然面臨差異化的壓力。尤其是作為煤炭大省的內蒙古今年2月受到了國家發(fā)改委對未能完成能耗總量和強度“雙控”考核的通報批評。我們根據部分省市統計年鑒中工業(yè)以及其細分化工行業(yè)的規(guī)模以上收入與能源消耗,簡單測算了每萬元收入對應的能源消耗以及碳排放。利用各省市煤炭、原油、天然氣的消費占比計算出單位能源消費的碳排放量,以建立從能源消耗數據到碳排放量的轉換。我們根據最新公布的分?。▍^(qū)、市)萬元地區(qū)生產總值能耗降低率指標,選取了其中表現最差的三個省市(內蒙古、寧夏、遼寧)以及表現最好的三個省市(北京、河北、甘肅),并與全國測算數據進行比較。首先從行業(yè)的單位排放量來看,化工的單位收入碳排放量高于工業(yè)行業(yè)的平均水平。其次地區(qū)差異上,對于萬元能源消耗指標表現較差的省市,單位收入的碳排放代價也明顯較高。所以從排放強度看,化工行業(yè)減排還是面臨一定的挑戰(zhàn),并且在地區(qū)上的差異化非常明顯。 2.3 化工產品碳排放測算方法 總體而言,化工行業(yè)排放存在著總量有限但強度突出的特點。而且由于化工行業(yè)產品種類繁多,厘清產生碳排放的核心工藝對于識別未來的風險和機遇就非常重要。那么第一步就是明確化工行業(yè)碳排放的來源和核算方式。我國碳排放清單的建立是基于和算法而非在線監(jiān)測,與IPCC的國際標準一致。根據我國官方的碳排放核算指南,化工生產中的碳排放來源主要可以細分為五個方面,分別是燃料燃燒排放、廢氣的火炬燃燒排放、工業(yè)生產過程排放、CO2回收利用量、凈購入電力和熱力隱含的CO2排放。本文我們將燃料燃燒排放和凈購入電力和熱力隱含排放歸為公用工程排放,工業(yè)生產過程排放單列,廢氣的火炬燃燒排放和CO2回收利用量(除合成尿素消耗外)暫不考慮。 2.3.1 公用工程排放 化工企業(yè)的公用工程排放主要就是能源相關排放。生產過程中能源消耗可以是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不同的燃料在燃燒過程中的碳排放量不盡相同。電力屬于二次能源,但因為產生電力的過程仍然需要發(fā)電廠的燃料燃燒,在核算指南中,電力也擁有碳排放系數,本文中我們以北京2020年新標準0.604噸CO2/MWh計算。一般我們將燃料燃燒排放、電/熱力隱含的碳排放、火炬燃燒排放統稱為公用工程排放,本文中我們重點計算燃料燃燒和電/熱力隱含的碳排放。 2.3.2 工業(yè)過程排放 過程碳排放測算是利用物質質量守恒原則,IPCC發(fā)布的《2006年IPCC國家溫室氣體清單指南》就假設了過程排放中所有損失的C元素都轉換為CO2排出,原料與產物(包括次級產物)的碳含量差值就是該產品生產過程中CO2過程排放。過程排放和公用工程排放共同組成了化工制備中的所有碳排放。 此外,由于海外多以油氣路線為主,工藝成熟且擁有完備的過程排放數據,因此我們可以直接利用IPCC和歐盟公布的油氣路線排放因子來直接進行計算。對于我國的重要煤化工路線,我們將補充較為詳細的碳排放量計算過程。 典型化工產品的碳排放量測算 在本章節(jié)中,我們將較為詳細地對重要的幾類能化產品的單位碳排放量進行計算,以梳理主要化工生產流程中碳排放的主要來源以及具有較高環(huán)境代價的化工產品。在前期《煉化一體化正在解體,未來油煤氣化工誰能勝出?》報告中,我們從碳原子經濟性的角度比較了油煤氣三條能源化工路線,在此我們進一步以這個視角分析各路線碳排放的強度及考慮放成本后的經濟性。三條路徑主要是在C1和C2領域有一定的競爭性;C3中主要是丙烯,與C2乙烯類似就不再單列。對于碳排放的兩個核心來源,能源相關的排放未來能通過動力替代大幅縮減甚至歸零,但過程排放因為反應機理和轉化效率的因素則各有千秋。碳氫轉化帶來的碳排放是能化產品生產流程中最重要的過程排放。 3.1 如何理解能源化工的過程排放 由于煤炭主要由碳元素組成,氫碳摩爾比僅約0.2~1,需要犧牲一部分C來從其他原料中置換出氫,碳轉換率比不上油氣。從具體反應過程來看,煤炭是通過煤氣化過程轉換為煤氣再進行后續(xù)的制備任務。在理想的水煤氣制備反應中,一份C和水生成了一份CO和氫氣。然而這個反應過程是強吸熱反應,在實際煤氣化過程中并不會單獨存在,而是必須配合另外的碳氧化放熱反應來給這一過程供熱。這些放熱反應消耗了C,卻并沒有從水分子中置換出等比例的氫氣,從而導致了最終產物的碳氫比例大于1,甚至還生成了一些CO2。此外,以重要的化工中間產品甲醇為例,其原料的碳氫比例低至0.5,對氫氣的消耗明顯大于CO。因此,煤氣化過程后往往會加一步變換反應來調節(jié)CO和氫氣的比例。在這個過程中,消耗了一份CO和水分子,生成了一份氫氣和CO2。這些煤化工路線中的主要CO2過程排放來源。另一方面,油的氫碳比為1.6-2,天然氣的氫碳比則都在2以上,含氫量皆顯著高于煤炭。以天然氣的C1化工為例,由于甲烷本身氫碳比達到4,從最核心的反應方程式看,其第一步蒸汽重整制合成氣過程產生的H2與CO的比例高達3倍,遠大于煤化工路線中1倍,因此下游產品的過程排放量也會相對較低。 3.2 C1產業(yè)鏈 C1產業(yè)鏈我們列舉甲醇、合成氨及相應下游短流程產品。 3.2.1 甲醇 煤制甲醇主要由兩個工藝流程組成,分別是煤氣化和甲醇生產。每份甲醇合成大致需要1份CO和2份H2,即氫碳比為2。而代表性的先進煤氣化工藝水煤漿和粉煤氣化的粗煤氣中,氫碳比的分別在1和0.5以下,所以必須通過變換過程來補氫??梢钥闯?,如果將粗煤氣中的碳氫比調成變換氣中的1份CO和2份H2,無論是水煤漿還是粉煤氣化,都會產生1.5-1.6份左右的CO2排放,我們簡化以1份甲醇帶來1.55份的CO2排放計算,即煤制甲醇過程排放為2.13噸CO2/噸甲醇。 燃燒排放方面,主要由提供蒸汽的燃煤工業(yè)鍋爐、提供電力的燃煤電站鍋爐、火炬排放等。國內某22.4萬噸/年煤制甲醇項目,年燃料煤消耗19.44萬噸,以排放系數1.9003噸CO2/噸煤計算,其燃料燃燒單位排放量約為1.65噸CO2/噸甲醇。電力部分,以0.21MWh/噸甲醇計算,每噸甲醇CO2排放量為0.13噸CO2/噸甲醇。煤制甲醇的公用工程碳排放量約為1.78噸/噸甲醇,煤制甲醇的總CO2排放量約為3.91噸/噸甲醇。 氣頭路線的過程排放量可參考IPCC發(fā)布的排放因子0.67噸CO2/噸甲醇,加上根據相關環(huán)評工程數據得出0.92噸CO2/噸的公用工程排放量(以天然氣作為燃料),氣頭路線甲醇的總排放量為1.59噸CO2/噸。 3.2.2 合成氨 合成氨需要潔凈的1:3氮氫混合氣進行合成。在煤化工合成氨路線中,氫氣來自于煤的氣化過程并經過變換過程以及各種凈化方法后得到,而氮氣則可以直接從空氣中液化分離制得。氨氣不含碳,含碳的副產品粉煤灰是產成品中主要的含碳物質。 過程排放方面,每份氨氣要消耗1.5份H2,假設每份H2都是通過煤氣變換反應以1份CO2排放得來的,即每份合成氨產生1.5份CO2,則每噸氨氣的CO2排放量為3.88噸,這是理想的理論排放值。根據文獻中50萬噸年產量合成氨項目的工藝數據計算和質量守恒計算,噸氨的單位過程排放為4.22噸CO2,,相當于每份合成氨產生1.6份CO2,比理論值稍大。公用工程碳排放方面,該項目燃料煤的每年消耗量為44.9萬噸,其含碳量由低位發(fā)熱量19.570GJ/噸與單位熱值含碳量26.18×10-3噸/GJ可得0.5126噸C/噸燃料煤,碳氧化率為93%,則總CO2排放量為78.48萬噸,即單噸合成氨的燃料燃燒排放1.57噸CO2。項目年購電量為21.7萬MWh,計算得到單噸合成氨的電力隱含排放量為0.26噸CO2。熱力部分,該企業(yè)蒸汽均為燃料燃燒得到,故不再另外計算。基于實際工程數據,煤制合成氨的單位碳排放約為6.05噸CO2/噸氨。 除了煤炭原料外,天然氣也是合成氨的重要路線之一。IPCC給出的天然氣制氨的過程排放量為2.10噸CO2/噸氨。相當于每份合成氨帶來0.81份的CO2。我們根據相關資料算得公用工程排放為1.0噸CO2/噸氨,總排放量3.10噸CO2/噸氨,氣頭合成氨的碳排放優(yōu)勢明顯。 3.2.3 尿素 合成氨企業(yè)大多通過回收CO2來制備尿素。每份尿素會消耗2份氨氣和1份CO2,氣頭合成氨制過程中生成0.81×2份CO2,扣除消耗的1份CO2,氣頭尿素的過程碳排放量實際只有0.46噸CO2/噸尿素。公用工程的碳排放要同時考慮合成氨工序以及尿素工序,氣頭路線公用工程排放為1.06噸CO2/噸尿素,氣頭路線尿素總排放量約為1.52噸CO2/噸尿素。同理計算煤頭尿素總排放量約為3.00噸CO2/噸尿素。 3.2.4 醋酸 甲醇羰基化制備的醋酸也是甲醇的重要下游產品。全球40%的醋酸由該法生產,生成的每份醋酸消耗1份甲醇和1份CO。同時,甲醇羰基化工序的公用工程碳排放量約為0.36噸CO2/噸醋酸。煤頭與氣頭甲醇路線下的單位質量醋酸總排放量約為2.45和1.21噸CO2/噸醋酸。 3.2.5 二甲酸甲酰胺(DMF) 二甲胺羰基化是制備DMF原子經濟性較高的路線(不會產生水之類的副產物),也是目前國外常用的合成方法。在該過程中,生成1份DMF需要消耗1份二甲胺和1份CO,二甲胺則可以通過甲醇氨化反應制的,即每份二甲胺消耗2份甲醇與1份氨氣。結合煤化工路線中產生CO2的氨氣(1.6份CO2)和甲醇(1.55×2份)的CO2份數相加,制備每份DMF將排出4.7份CO2,即其過程排放量為2.85噸CO2/噸DMF。公用工程方面,我們根據某年產10萬噸DMF項目的公用工程消耗計算,以甲醇和氨氣為原料從制備二甲胺工序開始,單噸DMF蒸汽用量9噸,耗電量600kWh,再加上煤制甲醇與氨氣的工序,煤化工原料路線的公用工程碳排放量總計為5.43噸CO2/噸DMF,單位總碳排放量為7.69噸CO2/噸DMF。氣頭路線的排放差異在于甲醇和氨氣制備過程,同理計算氣頭單位總碳排放量為5.56噸CO2/噸DMF。 3.3 C2產業(yè)鏈 C2產業(yè)鏈主要列舉乙烯、乙二醇及PVC。 3.3.1 乙烯 烯烴是甲醇的重要下游產品,主要有三條制備路線,分別是煤炭(甲醇)、石腦油和乙烷裂解和丙烷脫氫。在此著重討論煤頭MTO和石腦油、乙烷裂解路徑。MTO的甲醇質量單耗按約2.8左右計,單噸煤制甲醇CO2工藝排放量為2.13噸,則單噸乙烯的過程排放量為5.97噸CO2/噸乙烯。丙烯與乙烯單位噸碳排放量基本一致。另外根據開灤集團60萬噸煤烯烴項目(含煤氣化過程)和寶豐寧夏三期的公用工程消耗計算,單噸煤制烯烴公用工程排放量為4.06噸,故煤制烯烴總排放量為10.03噸CO2/噸烯烴。 依據IPCC,石腦油裂解制乙烯的過程排放為1.73噸CO2/噸乙烯,乙烷裂解過程排放為0.95噸CO2/噸乙烯,基于國內項目測算的公用工程排放為0.94噸CO2/噸乙烯,故油頭和氣頭裂解路徑制乙烯的總排放分別為2.67和1.89噸CO2/噸乙烯。天然氣中5%-10%的乙烷提供了氣頭裂解乙烯的主要原料,我國乙烷裂解制乙烯路線占比并不大,2019年僅占到乙烯總產能的2.4%,油頭和煤頭產能分別是73.1%和24.5%。 3.3.2 乙二醇 煤制乙二醇路線即草酸酯法制乙二醇,甲醇是中間產品。由于最后一步草酸二甲酯加氫會生出兩個甲醇,因此生產甲醇隱含的CO2排放并不計算在內。根據草酸酯法的兩步反應式,1份乙二醇需要消耗4份氫氣,對應于煤化工變換反應的4份CO2排出,則煤炭原料下的乙二醇過程排放量為2.84噸CO2/噸乙二醇。 公用工程排放方面,從甲醇為原料走草酸酯路線制備的乙二醇消耗低壓蒸汽5.2噸/噸乙二醇,以低壓蒸汽折標系數0.1kgce/kg計算,每噸乙二醇蒸汽用煤的碳排放為1.44噸CO2/噸乙二醇。每噸電力消耗692KWh,即每噸乙二醇排放0.42噸CO2。則煤制乙二醇公用工程排放CO2約為1.86噸,煤制乙二醇的CO2總排放量為4.70噸/噸乙二醇。 油氣制備乙二醇的路線中,普遍以乙烯為原料,通過乙烯氧化制環(huán)氧乙烷和環(huán)氧乙烷水合成乙二醇。其過程排放仍然以乙烯制備為主?;贗PCC的乙烯排放因子,油頭、氣頭乙二醇過程排放為0.97和0.53噸CO2/噸乙二醇,而公用工程為1.31噸CO2/噸乙二醇,故油頭、氣頭乙二醇總排放量分別為2.28和1.84噸CO2/噸乙二醇。 3.3.3 聚氯乙烯(PVC) PVC的制備路線主要有煤頭電石法和乙烯法。在電石法中,石油焦的制備、煅燒石灰石(碳酸鈣)和用碳還原CaO這三個過程都會產生CO2。電石法的過程碳排放量為2.23噸CO2/噸PVC,公用工程碳排放量為5.14噸CO2/噸PVC,總排放量7.4噸CO2/噸PVC。乙烯法又可以分為煤基乙烯法和油氣裂解乙烯法,它們的碳排放差異主要來自于制備乙烯過程。兩個路線的總排放量分別根據相關文獻以及IPCC的氣頭路線氯乙烯排放因子計算,煤頭乙烯法為8.46噸CO2/噸PVC,氣頭約為2.25噸CO2/噸PVC。 3.4 如何理解能化產品的排放壓力 不可否認的是,雖然化工行業(yè)排放總量占比不高,但是中游能化產品的碳排放強度還是較為突出。以單位收入排放的維度看,主要的能化產品排放強度基本都高于宏觀數據所統計的化工行業(yè)平均排放水平。我們認為這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來源于傳統排放的統計和測算工作多集中在能源消費相關,而過程排放并不是關注的重點,尤其是對于化工這種流程長且產品門類極為復雜的行業(yè)更加難以做到完美覆蓋。然而從能化產品全流程的排放看,過程排放往往能達到50%以上。而且隨著未來可再生能源替代的逐步推進,能源相關排放還會大大縮減,那么過程排放將是決定產品碳排放壓力的核心因素。所以客觀來看,煤化工因為煤炭自身碳氫組分的原因自然會帶來比油氣路徑更高的過程排放,另外也是因為轉步驟更多流程更長帶來了相應較高的能源相關排放。我們過去的報告曾經從生產成本的角度分析認為煤化工憑借中國的煤炭資源稟賦和持續(xù)的技術投入,在C1、C2領域有著極強的成本競爭力,但如果將碳排放的成本內部化,則有可能改變路徑競爭性的格局。比如煤質烯烴全流程的CO2總排放達到10噸CO2/噸烯烴,其中過程排放就達到了6噸CO2/噸烯烴,以目前歐盟40歐元/噸CO2測算,碳排放的成本加成達到2800元/噸,占產品單價的30%以上,即使僅考慮過程排放,排放成本也占到近20%;煤頭尿素的全流程碳排放成本占比甚至可達到產品價格的55%。從這個角度看,煤化工因為原料本身的“缺陷”,仿佛自帶高排放的“原罪”,這也能部分解釋前期市場上為何煤化工龍頭明顯殺跌。那么煤化工是不是開篇所說的“改革”的對象呢?我們認為,產業(yè)升級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絕不是一棒子打死。 首先,從產業(yè)結構看,C1產品主要是國內自給自足,其中合成氨、尿素與農業(yè)生產、糧食安全息息相關,煤頭產能的經濟性難以被取代,其供需結構經歷前幾年的環(huán)保主導供給側改革已經修復至平衡甚至趨緊的狀態(tài);C2產品核心的烯烴進口依賴度還處于較高的水平,原料的供應安全需要牢牢把握在自己手里,所以煤頭流程有更多的戰(zhàn)略意義。而且總書記近期提出,我國碳中和目標的實現過程中,要“處理好減污降碳和能源安全、產業(yè)鏈供應鏈安全、糧食安全、群眾正常生活的關系”。我們認為,政策的推進是堅定但具備彈性的,絕不是一刀切。而且即使供給走向壓縮,先進企業(yè)在這一過程中已具備很強的先發(fā)優(yōu)勢。 第二,煤頭工藝上天生的“缺陷”無法改變,但我們認為龍頭企業(yè)有充足的應對措施。即使過去沒有“碳中和”的框架,龍頭企業(yè)實際上也在不斷地建立自己降耗減排的能力基礎和產業(yè)布局。而隨著達峰和中和的政策下壓,它們也能有充足的生存空間并且把發(fā)展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從技術上看,能化產品過程排放的問題實際上就是碳原子利用率,即原料利用和轉化率的問題;雖然從反應機理上難以短期逆轉,但通過提升包括合成氣等物料的利用效率,就能夠降低無謂的碳原子損失,而這些則來自于企業(yè)長期在工程、技術上的積累以及對化學合成的深入理解。這一點在我們前期《華魯恒升系列報告二:從公司成本競爭力看未來發(fā)展?jié)摿Α分芯陀羞^深入的分析,華魯通過技術改造 實現不降負荷倒爐,實現了裝置高負荷長周期運行,使得三大平臺互聯互通后合成氣利用率提升。又如過程排放強度突出的煤制烯烴領域,寶豐能源去年4月投資14億建設太陽能電解水項目,年產氫氣1.6億標方,用以耦合煤化工的氫氣需求以降低過程排放。公用工程方面的舉措就更加明顯,龍頭企業(yè)在蒸汽梯級利用方面的挖潛一直在持續(xù),我們在基于環(huán)評的測算中也發(fā)現,寶豐煤制甲醇通過蒸汽利用,單噸甲醇公用工程排放CO2僅0.23噸,低于行業(yè)1.78噸的水平,若蒸汽均來自于副產,則實際排放可能更低。先進企業(yè)在節(jié)能減排上的布局實質上是與產業(yè)升級的方向高度一致的,類似于有些氮肥大省近年開始出政策要求退出固定床,然而華魯在上市初就已經在積極進行水煤漿對固定床的替代。見微知著,龍頭采取的措施都不是針對當下政策見招拆招,而是早有意識地進行了提前布局。總而言之,雖然市場偏向于將2060年碳中和的情景直接反向推延至當下,對存在潛在風險的版塊“精確識別”,但事實上這一過程是雙向的非線性的變化過程。但我們認為,即使在技術變革和路徑選擇上存在極大的不確定性,龍頭企業(yè)在短、中、長期的維度下依舊是最具有生命力且掌握發(fā)展權的群體。 投資建議 投資建議上,我們持續(xù)看好在技術、能效、環(huán)保上形成突出壁壘的龍頭企業(yè),推薦萬華化學(600309,買入)、華魯恒升(600426,買入)、寶豐能源(600989,買入)、金能科技(603113,買入)。尤其是煤化工龍頭在前期市場反應中殺跌明顯,我們認為隨著政策推進節(jié)奏明朗以及市場對碳中和理解程度的加深,以華魯恒升為代表的煤化工標桿企業(yè)的長期抗風險能力將得到認識,投資價值也將充分回歸。 風險提示 1、 碳排放總量控制執(zhí)行力度的不確定性:碳達峰及碳中和目標實現的時間維度較長,政策執(zhí)行也需要長期的摸索,在推進的路徑和節(jié)奏上具有不確定性。 2、 新項目審批的不確定性:未來如果碳排放強度納入新項目審批指標,將對企業(yè)未來發(fā)展以及行業(yè)格局帶來一定的影響。 責任編輯:七禾編輯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yfjjl6v.cn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洪周璐
電話:15179330356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 七禾網 | ![]() 沈良宏觀 | ![]() 七禾調研 | ![]() 價值投資君 | ![]()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 ![]() 七禾網APP蘋果 | ![]() 七禾網投顧平臺 | ![]() 傅海棠自媒體 | ![]() 沈良自媒體 |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