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在減產驅動下,紅棗價格一路走高,而進入2024年,紅棗價格主導因素由供給向需求轉換,需求承接度不足,紅棗價格持續(xù)回落。對于后續(xù)紅棗價格走勢,需求仍舊是決定性因素。 對于大部分商品來說對消費的判斷往往都缺乏明確清晰地數(shù)據支撐,紅棗同樣也是,終端消費分散給數(shù)據統(tǒng)計與趨勢研判帶了很大的阻礙。但通過梳理紅棗產業(yè)鏈情況、下游消費格局、需求影響因素等,大致可以對當前紅棗需求情況做出定性定量分析,從而給到未來行情走勢預期一定的邏輯支持。 一、紅棗產業(yè)鏈情況 紅棗的產業(yè)鏈相對簡單,可以分為種植、收購加工與終端消費。一般紅棗產量決定新棗集中上市前價格,消費則是紅棗上市后進入價格兌現(xiàn)期的主導因素。我國紅棗消費主要以自產自銷為主,近幾年紅棗出口呈現(xiàn)增長趨勢,但體量占比仍舊較小,且出口也只要集中在華人區(qū),比如東南亞、歐美唐人街等,當?shù)氐娜A人需求比較多,外國人由于飲食習慣的問題需求較小,出口對于紅棗需求的提振空間相對是有限,2023年紅棗出口量為2.81萬噸,同比增長26.59%,占紅棗消費的5%上下。因此,對于紅棗的消費的跟蹤主要還是以國內消費影響因素為主。 二、紅棗下游消費情況 紅棗的終端消費從加工形式劃分,可以分為粗深加工與原棗,其中原棗指的是僅進行分揀、除雜、清晰、烘干、分級、殺菌等處理,而粗加工是指在不改變紅棗原始形態(tài)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切割或者搭配其它干果進行加工形成棗夾核桃、奶棗等產品,深加工則指通過發(fā)酵、研磨、分離提取等制取棗泥、棗片、棗酒等產品。近年來,我國的深加工產業(yè)持續(xù)發(fā)展,但是市場占比仍舊有限,目前市場原棗消費占比仍在70%左右,而粗深加工產品僅有30%左右。 從終端產品劃分,可以分為直接食用、零食產品以及其它用途。直接食用目前仍是紅棗消費的主要組成,占比在一半左右,其次就是零食產品,近兩年爆款紅棗零食產品推出,如奶棗、棗仁派等很大程度推動了零食制品對紅棗的需求,這部分目前可以占比可以達30%左右,而剩下的主要是藥用、餐飲用、泡茶等也占有一定比例。 從銷售渠道劃分,可以分線上與線下,線下為傳統(tǒng)商超、批發(fā)市場、零售店等,線上主要指電商渠道。盡管近年來紅棗線上銷售持續(xù)擴張沖擊傳統(tǒng)銷售渠道,但紅棗消費主要還是以線下流通為主,占比在65-70%。 綜合來看,紅棗作為滋補類非必需品,需求對價格具有較大彈性的,除了剛需部分以及零食加工產品因其對紅棗品質要求低且可替代品較多,對于價格波動不敏感,其它部分紅棗需求波動可能在±10~20%左右。 三、紅棗需求影響因素 對于紅棗需求的影響因素,可以從長周期與季節(jié)性兩個維度來看,紅棗的長周期性消費跟人口數(shù)量、收入水平、消費習慣等因素相關。隨著社會經濟發(fā)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健康意識增加,居民對于紅棗等滋補養(yǎng)生健康類商品需求呈現(xiàn)穩(wěn)步增加態(tài)勢,但是階段性宏觀增長放緩影響居民可支配收入,將會造成紅棗消費回落。前幾年公共衛(wèi)生事件、今年宏觀經濟增長承壓都影響到了紅棗的需求,表現(xiàn)為長周期消費趨勢中的階段性回落。一般正常年份灰棗消費在50-60萬噸,今年可能有15-20%左右降幅。 紅棗需求年內季節(jié)性波動明顯,傳統(tǒng)節(jié)假日形成消費提振,水果上市對其形成替代競爭關系。一般10-3月是紅棗消費旺季,10月開始,隨時令水果上市數(shù)量逐步減少,天氣逐漸轉冷,滋補品的需求提升,疊加元旦、春節(jié)等傳統(tǒng)節(jié)假日接連到來,下游補庫備貨增多,紅棗消費逐步趨旺,而春節(jié)之后,新鮮水果開始集中上市,天氣逐漸轉暖,人們對于滋補品的需求就會減少,紅棗消費隨之轉淡,一般紅棗淡旺季月間消費波動在-40%~40%左右。紅棗需求年內季節(jié)性波動,帶動短期紅棗價格隨之變化,但其價格重心仍取決于中長周供需結構。 近幾年紅棗產量波動劇烈,但出于其滋補類非必需品的特性,即需求彈性較大,紅棗在新棗上市產量落定后,定價權逐步轉換到需求端。本季紅棗減產顯著,但隨減產被充分計價,需求進入兌現(xiàn)期,在宏觀環(huán)境缺乏明顯的需求增長驅動與高價成為非必須消費的抑制背景下,紅棗消費市場普遍表現(xiàn)為旺季不旺、整體需求疲軟。綜合上文所述,結合今年紅棗主要市場的成交情況、走貨速度、以及終端市場給與的反饋,預計紅棗消費減幅在15-20%,對于新季紅棗預計低價可能促進部分需求恢復,預計增幅可能在10-15%左右,故對應紅棗價格可能繼續(xù)承壓,關注終端需求變化情況。 (浙商期貨 萬曉泉) 責任編輯:七禾編輯 |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與本網站無關。本網站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本網站凡是注明“來源:七禾網”的文章均為七禾網 yfjjl6v.cn版權所有,相關網站或媒體若要轉載須經七禾網同意0571-88212938,并注明出處。若本網站相關內容涉及到其他媒體或公司的版權,請聯(lián)系0571-88212938,我們將及時調整或刪除。
七禾研究中心負責人:翁建平
電話:0571-88212938
Email:57124514@qq.com
七禾科技中心負責人:相升澳
電話:15068166275
Email:1573338006@qq.com
七禾產業(yè)中心負責人:洪周璐
電話:15179330356
七禾財富管理中心
電話:13732204374(微信同號)
電話:18657157586(微信同號)
七禾網 | 沈良宏觀 | 七禾調研 | 價值投資君 | 七禾網APP安卓&鴻蒙 | 七禾網APP蘋果 | 七禾網投顧平臺 | 傅海棠自媒體 | 沈良自媒體 |
? 七禾網 浙ICP備09012462號-1 浙公網安備 33010802010119號 增值電信業(yè)務經營許可證[浙B2-20110481] 廣播電視節(jié)目制作經營許可證[浙字第05637號]